华宇测速地址_聚首研讨 知名专家畅谈如何讲好“南京故事”
南京秋粮收割基本结束 小麦、油菜等作物已陆续播种
12月3日,记者从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随着晚稻收割进入尾声,今年全市的秋粮收割已经基本完成,小麦、油菜等作物已经陆续播种。今年南京市预计将实现粮食种植面积201万亩、粮食产量18.9亿斤的目标任务。
“南京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在宁召开——
知名专家畅谈如何讲好“南京故事”
研讨会现场,文艺领域专家畅谈。主办方供图
如何书写出南京味道?如何让南京的面孔清晰起来?如何讲好新时代的南京故事?11月30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城市文化与南京书写——“南京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各文艺领域的十多位知名专家和评论家聚首畅谈。
重塑南京面孔:
展示新时代的南京形象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与文艺书写方式,就南京文艺创作现状及未来的创作走向,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专家们首先盘点了近年来南京题材的文艺创作情况,认为厚重的历史和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变革岁月为当代文艺创作所重视和映现。
如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屠城血证》《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南京浩劫》《拉贝日记》等。还有以民国时期南京为背景的《建国大业》《一号目标》等。以“国家公祭”为背景、以“爱国”为主题的混声合唱《和平之声》,2017年获得江苏音乐“茉莉花奖”;歌曲《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表示,南京题材影视剧鲜明特点之一是能抓住大历史中的南京和南京事件,主题较宏大,故事生动,人物鲜活。但周安华也指出,新时代要重申南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身份,在此前的影视作品中,对南京城市悲剧命运的揭示比展示新历史中的南京更充分。“也就是说,影像中的南京更多被塑造成一个苦难之城、伤痛之城,题材集中度非常高,这种传播给南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气瓶贴上“身份证”,身世可查保“瓶安”
“气瓶也可以扫码啦!”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气瓶上的二维码,气瓶的各种信息和安全状况都在这张“条码身份证”里,气瓶的“前世今生”便一目了然。
构建南京身份:
让南京成为更多人的“第三故乡”
对于今后的南京题材创作,专家们提出,守正创新,如何构建独特的南京身份是南京书写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南大教授康尔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对于南京的文化特征、精神风貌,应有更精准的归纳、提炼与定位。二是对于南京地域的文化资源、历史瑰宝,应有更全面的调研、梳理与把握。三是对于南京标志性的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应有更系统的开发、表现与展呈。四是对于地域特征鲜明的非遗项目、民间文化,应有更有效地传承、发展与推介。
“城市文化与城市书写一方面是要找到城市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是要找到写作者的身份定位和认同。”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提到了“第三故乡”的概念,第一故乡是人出生的地方,第二故乡是成长的地方,第三故乡是叶落归根的地方。“通常来说,只有第三故乡才是人真正自主愿望选择的地方,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成为更多人自主愿望中的故乡,这个城市才有可能拥有更多、更积极、更高素质的写作者”。
讲好南京故事:
生产出相匹配的文艺精品
“如何在南京书写中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生产出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艺精品,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南京加大了精品创作的组织和扶持力度,文艺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部分作品在国际、全国重要奖项中获得大奖。他同时强调,目前南京大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然突出。“期待此次研讨会能通过全面回顾、梳理、评析现有的南京文艺创作,把脉今后南京的文艺创作走向,进一步厘清思路,探索路径,重塑南京新时代形象,讲好南京故事”。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在总结中认为,盘点总结已有的创作成绩,分析找出不足和差距,把脉建议今后的创作走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评价和引领作用。“南京市文联将继续深入挖掘南京的文艺资源,讲好南京故事,传播南京声音,创作更加更多彰显南京特色、展现南京形象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