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娱乐分红_漆桥,千年老街见证淳朴民风

作者: www.bxbj168.com 分类: 华宇园地 发布时间: 2020-09-07 08:36

国际路跨外秦淮河桥主体提前完工

4月14日,作为南部新城南北向的主要道路之一,随着钢箱梁主体吊装全部完成,国际路跨外秦淮河桥主体提前6天完工,预计今年底建成。

漆桥老街古色古香。 南报融媒体记者 范杰玉摄

鱼米之乡守望相助传承人文情怀

漆桥,千年老街见证淳朴民风  

南报网讯 走进高淳区漆桥街道,穿过古老南陵关城楼,便看到漆桥古村落。一条老街曲径通幽,灰墙黛瓦建筑分列两侧,路面上的青石板和道道独轮车辙印诉说着老街的千年历史。4月7日,江苏省公布传统村落名单,漆桥老街榜上有名。 

千年村落,深藏古风遗韵

下宁宣高速和凤出口,不久便到三面环水的漆桥老街。来到老街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下的老街更显沧桑古朴,有种超然物外的“遗世独立”感。 

漆桥老街主体格局是由主街店铺和临水埠岸集市贸易而形成的村落,历史上就是十分重要的水运码头。漆桥一名源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老街长500多米,是古代沟通南京与苏杭、宣徽古宁驿道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

漫步老街,鱼骨状街巷格局保存完好,街道两边店铺多是两层小楼,头顶是飞檐翘角,脚下是青石板路,营造出“青石路面一线天”的意境。手工豆腐作坊飘出阵阵豆汁清香,竹匠店里现编现卖各类农具、箩筐,老式铁匠铺传出叮叮当当,地道高淳方言叫卖声不绝于耳。路旁遗存的古井、石磨盘等老街古迹,处处镌刻着历史的古色古香。

据高淳县志记载,漆桥老街始建于西汉,时任宰相平当父子因避王莽之乱自长安隐居在此,为便利南北交通,在河上搭了一座木桥,为防止木头腐朽,就在桥上涂一层红漆,村庄、河道均因漆桥得名。 

守望相助,传承人文情怀

如今,漆桥老街90%以上居民是孔家人。漆桥古村落周边住着3万多名孔子后裔,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江南孔氏家族聚居村落之一。 

鼓楼制定《安全工作职责清单》

《安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辖区内54个部门和单位对于22个行业生产经营工作的监管责任,以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孔氏一族定居漆桥始于南宋德祐年间(1275年),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文昱从浙江平阳迁移到漆桥,700多年间孔家人在漆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达八十四世。一代又一代孔家人将重义轻利、守望相助的文化厚植于这片鱼米之乡,也成为其他姓氏漆桥人共守的社会理念。 

今年81岁的老人夏友庆在漆桥老街开了间铁匠铺,10余平方米的店铺临街摆放着锄头、镐、火钳、剪刀等铁器,铁器后面是一个锻造火炉,夏友庆正在火炉旁的铁墩上敲打铁器。叮叮当当……敲打声久久回荡在漆桥老街。 

老人16岁开始就在漆桥从事铁匠职业,至今已有65年。儿孙们都已搬到主城区生活,老人却不愿离开。临近中午,从南京赶来的廖女士来到夏记铁匠铺,请夏友庆帮忙加固下锅铲柄上的铁环。这把用了数年的锅铲,廖女士用起来最顺手,也不愿换新的,坏了就到这里来修。因为熟悉,夏友庆不收钱。为了感谢夏友庆的帮忙,廖女士会不时带一点小礼物给夏友庆。 

“重义轻利、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漆桥老街的珍贵品格。”漆桥街道文体站站长赵龙说,老人在这里从事铁匠生意,每天收入并不多,是对老街难以取舍的感情和邻里守望的生活理念让他坚持了下来。 

在老街,不少地方都体现着村民之间的守望相助。在主街面与巷道交叉处,为了不对客商及村民行走造成阻碍,房屋主人将墙角棱角抹平,方便转弯;巷子里居民门户交错而对,不与邻里“大眼对小眼”……

修旧如旧,留住历史“面貌”

漆桥老街保护与开发推进办公室主任孔大兵表示,老街的生命力来自围绕它的整个街区,来自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自绵长悠久传承的生活方式。 

2012年,漆桥老街保护与开发推进办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修旧如旧”保护性修缮的原则对建筑进行整治、重建等分类保护。 

在保护南街、北街等21条历史街巷及鱼骨状空间格局下,漆桥老街保护并恢复街巷两侧传统建筑界面,在建筑修缮、整治和改建过程中,对沿街巷的传统山墙和院墙尽量保留,按照老街建筑原貌对90余间破旧、坍塌房屋进行重建和维护。 

在保护老街建筑原貌之外,漆桥老街保护与开发推进办还挖掘、传承和展示孔氏家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岁时节令、文体活动和曲艺表演传承并恢复,期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展示,留住老街千年“面貌”。保护修缮之后的老街,两侧保留着原有古旧的砖木式门面房,木门上木料的纹路清晰可见;屋檐外挑,门楣雕有精美的纹饰;每隔几幢建筑就留有临水通道的小巷,青砖黛瓦、落花格窗;街中漆桥大舞台不时上演着传统戏剧。 

老街尽头,有一口宋井静静“看着”老街的“沧海桑田”,相传这是孔氏家族为方便村民取水而打的水井。如今,这口古井早已失去打水的用途,但井沿上道道绳子的勒痕,仍在诉说着邻里友好、守望相助。 

南报融媒体记者 范杰玉 

通讯员 诸龙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