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代理_南京江宁民主村:村史馆里看“土桥大米”振兴事
南京江宁: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新规激活“一池春水”
近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民主村村史馆开馆。在近百份珍贵史料中,一份1978年4月7日土桥公社民主大队提交的《关于水稻再生苗越冬经验初步总结》生动再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当地开展的一项以再生稻来增产增收的实践探索,首次向世人讲述了“土桥大米”从1977年亩产774斤,到2021年亩产813公斤的发展故事。
米粒饱满、色泽晶莹、柔韧筋糯、回味留香的土桥大米是淳化农业最闪亮的一张名片。2020年,该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是农村农业部公布的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
土桥大米
民主村就位于土桥大米核心产区,共有耕地5000多亩。在这份由民主大队科研小组手写的3000多字报告中,数据翔实地记录了大队在1977年10月7日至来年2月20日之间,进行的水稻再生苗越冬技术实践经验总结。文中写道:“在上级领导支持下,我们全大队在1977年冬共保(留)南优2号杂交稻3.8万棵左右,通过5个多月的实战,全大队共成活越冬再生苗1.5万棵。”再生稻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
《关于水稻再生苗越冬经验初步总结》
南京江宁淳化:产业融合促发展 乡村振兴开新篇
该实践起始于1977年冬,当时正是我国农业工业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时。史料显示,当时土桥大米产量总体不高,1977年民主大队水稻亩产量约为774斤。因此,再生稻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希望。但实践进行得并不顺利,3.8万棵再生苗成功越冬率仅为39%。报告总结中这样记载:“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温度是再生苗越冬的主要矛盾,据观察,南优2号再生苗越冬最低温度需在5摄氏度以上。”为保持苗床温度,科研小组想到了背风、覆膜,甚至是灯照等各种办法。
70岁村民石春富站在1:1复印的报告前,一字一句念着,声音逐渐哽咽。他告诉记者,43年前,他是远景村(今合并到民主村)的农业主任,有幸参与了这项实践。“那时候,为了多收一点粮食,我们想尽办法。”石春富说。
如今,“石春富们”的美好愿景被一一实现,土桥大米有了更优质的稻种宁香粳9号,曾获评全国好大米金奖;种植大户们动动手指,无人植保机就会在空中施肥撒药。去年,土桥大米亩产量达813公斤,创历史新高。
在特色产业引领下,民主村一举摘掉了市级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民2021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辖下18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民主村正一步步推进实现美丽乡村振兴图景。”民主村党总支负责人说。
陶洁 吴印惠 王怀艳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网易微博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收藏此页]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