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美防疫新闻人”冲锋在一线

作者: www.bxbj168.com 分类: 加入华宇 发布时间: 2020-04-07 17:03

南京“最美防疫新闻人”冲锋在一线

他们,为逆行者而逆行  

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谷伟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接受刘晓采访。通讯员 王煜摄

查金忠(右)和董家训即将进入位于汤山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时的画面。 资料图片

扫码关注“紫金山观察”

笔记本、录音笔、摄像机、话筒……是他们的“武器”;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动人的图片、一段段震撼的画面……是他们的作品;

他们不畏风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忘我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及时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防控疫情的有力举措和疫情信息并普及防治知识,充分反映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面展示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战胜疫情的最新进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市委宣传部决定,授予包括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采访中心时政新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刘晓、政务中心城北片区部副主任查金忠、采访中心视觉新闻部记者董家训等在内的8名同志南京“最美防疫新闻人”荣誉称号。

闻令而动,冲在防疫报道最前线

“到一线去,是自然而然,更是职业使然。父母妻儿已安顿好,我定全力以赴!” 

“越靠近现场,才越接近真实!我报名!” 

“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去现场!” 

重要时刻,请缨前线。众多新闻工作者投身防疫战斗,为白衣天使及其他抗疫人员的逆行而逆行。 

2月15日,得知我市将向武汉派出新闻报道组,曾先后11次前往北京报道全国两会的刘晓主动请战,表示自己采访经验丰富,能够完成任务,“作为共产党员、党报记者,疫情面前应该冲在一线。” 

回忆起出发前的那个晚上,刘晓说,当晚归家,迎接他的不是依依不舍的眼神,而是妻子准备的防护用品、一桌饯行的家宴以及女儿的熊抱,“爸爸,我们班里两位同学的家长都去武汉支援啦!听说明天你也要去了,那我也是英雄的女儿啦!” 

也许是女儿年幼,还未察觉到此番父亲出征的危险性,抑或是她为父亲加油打气、祈祷平安的特殊方式。“和在一线防控疫情、救治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相比,女儿口中‘英雄’的称呼实在是谬赞了。”刘晓说,赶赴新闻的最前线,记录逆行英雄最美的瞬间、最动人的故事,是一名新闻人的坚守,和医务工作者一样使命在肩,“我们为逆行者而逆行。” 

2月17日,刘晓“出征武汉”,并在当天将随车携带的480件防护服、一批医用口罩等12箱医疗防护物资送到前方医护人员手中。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采访中心视觉新闻部记者董家训,是8名“最美防疫新闻人”中唯一的“95后”,虽然年纪轻,但行动力却丝毫不输前辈们。

接到单位决定选派记者奔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采访的“召集令”后,董家训毫不犹豫报了名。“我和女朋友都是新闻从业者,她一个小姑娘成天念叨,觉得上一线采访的前辈们都特别伟大,我也不能输呀!” 

董家训说,2003年非典暴发时,他还在上小学,17年后的今天,他已然成为一名青年,希望用自己的取景框让大家“看南京、看中国、看世界”。

“我是医疗条口记者,奔赴防疫一线,采访报道医护人员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派我去吧!我能吃苦,也有信心完成好报道任务!”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采集部副主管杨洋上一线采访的信念非常坚定。她是妻子、是女儿、是母亲,她的家庭需要她,但她清楚,她也是记者,传播理性和坚强的声音更需要她。作为南京前方报道组中唯一一名女同志,武汉报道全程中,杨洋将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若有战,召必回!”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采集部记者夏庆涛、驾驶员束双全都是退役军人,他们始终将这句话铭记心间。在摄像记者团队中,夏庆涛虽然资深,但对待工作、对待同事从不以“老资格”自居,总是勤勤恳恳,保质保量干好工作,遇有急难险重任务,多次主动顶上。 

牢记嘱托,在一线践行“四力”

穿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近距离接触发热病人,记录医护人员为患者抽血、取样检测、治疗的真实工作状态……病毒面前,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生动讲述了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 

2月18日,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刘晓进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两个重症病区采访; 

2月19日,到达武汉的第三天,刘晓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直击武汉一家三口出院时刻; 

2月20日,到达武汉的第四天,凌晨3:45,江城武汉正在沉睡,刘晓采访南京鼓楼医院的早班护士们穿过武汉长江二桥,去往5公里以外的武汉市第一医院……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刘晓的行动轨迹遍布武汉三镇,几家定点收治的三甲医院、方舱医院、中医院成了他每天的“打卡点”。 

方舱医院的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比患者还要开心,排着队欢送康复者;理发店的高级发型师自愿报名做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医护人员理发……

刘晓说,这些温暖的画面都是他在前往武汉前没有想到的。“深入一线,直击现场,才有真实见闻。”刘晓说,通过一线的真实报道,可以稳人心、增信心、暖民心,这是新闻报道工作使命所在,是新闻人必须为战胜疫情所做的贡献。 

杨洋在采访援鄂医疗队南京一队领队、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于成功时,于成功向她展示了其手机中珍藏的暖心照片。一张“护士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患者按摩颈背”的照片引起了杨洋的注意。照片中,老年患者的手上被画上了4个“戒指”和1块“名表”,杨洋以自己的职业敏感,立刻联系补充采访。

“老爷爷时常夜里不睡觉,吵着要回家。南京的医护们就变着法儿哄老人开心,陪伴、按摩、画手表、送包包,把任性的‘老小孩’当成自己的亲人去对待,令人动容。”杨洋说,报道的穿透力来源于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唯有有细节、有深度、有感染力,才能把电视新闻的报道优势和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从没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擅长煽情,聊着聊着,面前的采访对象就动了情、掉眼泪。”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政务中心城北片区部副主任查金忠说,因为长期在隔离病区工作,背负压力、远离家人,医护们都变得很感性。

在进入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采访,与医护人员同吃同住的5天里,他见证了太多温暖的故事和有视觉冲击的画面,对医务工作者的敬佩也频频涌上心头。 

采访隔离病区一位叫汤雅真的小护士时,查金忠了解到,小姑娘2003年因为高烧39℃,被怀疑患上非典而隔离,是医护人员不畏生死照护她,她从此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当听到小女孩说‘当年我是病人,如今我来救人’这句话的时候,我深受感动,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查金忠说,媒体人是抗击疫情的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参与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报道形式,让更多读者看到听到,正是因为有太多人在奋不顾身往前冲,这个世界才会始终温暖,才会岁月静好,“新闻需要情感和温度,除了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使命感,也要有对这项事业无限的用心和热爱。”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专题节目部记者周心诚的座右铭。为了获取更多第一手资料,周心诚坚持进入隔离病区,跟拍一线医务人员。“拍摄前,每次都要提前一小时到达,穿3层隔离衣,不一会儿就出现强烈的闷热感,往往还没开始拍摄,最里面一层的衣服就已经被汗湿了。而且隔离衣完全密封,有时候呼出的气体,在防护面屏上结起雾气,视线很受影响。”这是周心诚和采集部同事周洪亮共同的苦恼。 

周心诚说,在一次现场连线中,因为之前已经在隔离病区拍摄了近4个小时,整个人体力严重透支,连线结束时,几乎连脱下防护服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我市8名“最美防疫新闻人”不辞辛苦,连续作战,用一个又一个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诠释了什么叫作“四力”。

创新报道,融媒体传播防疫“南京声音” 

“战胜疫情要讲科学,新闻报道也要讲科学。”刘晓说,时代不同了,大众传播形式、产品、手段、渠道都发生了变化,怎么抓住读者,怎么引导受众,这些都需要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次采访中,刘晓感触最深的是文字稿件早已不是报道的全部,所以他特别注意运用融媒体思维积极创新报道形式,把报、网、端融合的优势发挥出来,按照移动优先的要求,稿件采访后及时和后方团队沟通,第一时间以Vlog、短视频等形式在全网推送。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刘晓和被采访单位的医生、护士成为朋友,在“同一战壕”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报道他们的工作,感受他们的状态。笔记本不方便消杀,刘晓就改用录音笔;熬夜整理资料、撰稿、剪视频,成为几名一线报道记者的日常。 

在一线采访期间,刘晓先后采写了鼓楼医院吴超、虞文魁,市第一医院谷伟等10多位医护人员代表,制作了19期视频报道,共采写新闻消息稿件、视频音频报道、深度人物报道、救治综述稿件约60篇。 

查金忠、董家训两人先后3次进入“小汤山”,对隔离病区的“最高指挥官”殷国平以及成骢、叶伟、池云、胡志亮、陈亚玲等一直坚守的优秀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报道,通过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发表了“殷国平:零距离挑战死神”“党旗在隔离病区飘扬”“战斗在‘疫’线”“撑开‘重生之门’”“大夜班之后的六张面庞”等优秀图文、视频报道。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