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线路_产业转型升级 凸显“新金绿”特色

作者: www.bxbj168.com 分类: 华宇园地 发布时间: 2020-07-04 08:36

南京紫东储绿增绿 “千年秀林”可期

“山水城林”的南京,绿色是城市的基因,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现在的南京,也准备了一份礼物留给未来。

位于江宁开发区的迈瑞生物医疗南京基地车间内,工人正在抓紧医疗器械的生产、复检工作。通讯员 王强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总书记说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主动作为,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职业本科”是一个新鲜事物,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做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展规划,比如本科职业教育如何授予学位、授予标准是什么、能否沿用普通本科的学位、对师资要求等。此外,从专科到本科,建设的任务很重,建议试点学校生均拨款应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以此更快、更好地引领职业本科良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崔向群: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掌控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原始创新,推动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南京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创新发展条件。正在推进中的南京创新名城建设非常重要,这将把城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巨大爆发力。

南京答卷

含新量显著提升,含金量日益凸显,含绿量持续向好。 

在一季度GDP以及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保持正增长的基础上,4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呈现加快恢复的良好态势,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也显著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聚了强劲动能。 

下好科技成果转化“先手棋”

4月18日、5月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市长韩立明先后邀请我市企业家共进早餐共话发展。两场早餐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类特殊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高等院校众多、科研机构林立,南京在科教人才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市深入实施“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为“先手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集萃药康的人源化动物模型。江北新区供图

在2020年南京市高成长性企业的榜单上,记者注意到,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了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为创新名城建设培育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将南京科教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发展的优势。 

据悉,通过大力实施校地合作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我市已组建近300家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出近4000家科技企业,5名诺奖得主、86名中外院士参与其中。 

打造资源要素集聚“强磁场”

现场发布1.2万个“云聘”岗位;市级人才基金暨创投联盟成立,30个项目签约…… 

5月19日下午,“才汇金陵·共创未来”人才云聘云创活动正式启动,南京面向全社会再次吹响创新名城引才“集结号”。 

我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走开放合作创新的路子,对外开展“生根出访”,设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对内进行“百校对接”,首批向32个国内一流高校院所派驻科技专员;同时,不断升级人才新政,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70多万人。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打造60万平方米的“城市硅巷”,建设新型都市工业载体,发展都市工业;发挥“南京创新周”平台作用,吸引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的首个境外科创中心布局南京。

下周起外牌电动车“闯禁区”将被处罚

6月1日起,在包括主城区在内的限行区域内骑行外市电动自行车,不仅将被处以20元罚款,还有可能暂扣车辆。

位于珠江路创业大街的“玄武硅巷”,科创人员正在未来感十足的公共空间内办公。通讯员 李一沁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下月22日—26日,2020南京创新周将线上举行,主要内容以“云”为主题,其中“云聚全球峰”板块将主要聚焦国际合作、区域协同的开放发展,开设系列开放活动频道,提升南京创新影响力。

2019南京创新周黑科技展,一条星空隧道通过沉浸式的数字科技体验,让参观者“仰望星空,与未来对话”。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深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

体制新则全局新,机制活则全局活。 

我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全市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创新经济加速崛起,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去年,我市把自贸区南京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市各开发区和高新园区,同时推动各板块在自贸区南京片区设立开放窗口;以全新机制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全市开发区和15个高新园区完成去行政化改革,开发园区的管理运行更加协同高效,更具活力和发展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永远在路上。 

今年5月1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江北新区经发局副局长袁婷说,我市将不断加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强系统集成,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位于南京经开区的喜星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内,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5月12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动员部署会,取消“科室”设置,全员“卧倒”竞岗,吹响改革冲锋号、按下改革快进键。 

…… 

种好企业梯次培育“三棵树”

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 

我市确立“4+4+1”主导产业方向和五大地标产业布局,全力做好“三棵树”文章,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创新资源,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具体,我市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推进机制,对各类企业分类施策,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 

对初创期企业,普惠发放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服务; 

对中小型企业,支持首用首保、融资担保,给予研发费用最高10%普惠奖励; 

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研发投入叠加支持; 

对高成长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对拟上市企业,加强企业上市指导,并对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的给予奖励。 

同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分层次建立培育库,分级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手段及时发现入库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与评审并举的信息化平台。 

南京精准的系列政策将改善发展环境和制定激励机制等措施相结合,成为创新型企业在宁发展的坚强后盾。 

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在上年净增1274家基础上再增151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比上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突破1.2万亿元。 

对此,深入跟踪研究我市高成长性企业的36氪集团鲸准研究院副院长李立治表示,依托南京优质的创新创业沃土,相信未来几年内,南京高成长性企业将继续有飞跃性增长。不久的将来,南京必将成为创新蓝海、创业热土、创客家园、创富天堂。

2019南京创新周文化科技嘉年华双创音乐会。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部门回应

南京市发改委主任许明: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4+4+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五大产业地标,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全市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50亿元,同比增长约8.5%,折算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7%。其中,新型电子、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设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四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实现增加值2179.90亿元、增长9.9%,占规上工业比重70.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累计实现营收约27750亿元,同比增长约11%;人工智能、新型零售、新金融、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此外,我们还注重发掘和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目前,我市共有各类高成长性企业400余家。南京已经成为全国高成长性企业“第五城”,企业数量、质量均实现跨越式增长。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四新”行动,按照主导产业年度发展目标,加强形势研判和监测调度,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服务企业。同时,注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注重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巩固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